4月底,青海高原的寒意未消。筆者走進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回族自治縣東川鎮香卡村“軍民共建產業園”,一排排整齊的大棚映入眼簾。掀開其中一個門簾,筆者看到,一排排菌棒錯落有序,一顆顆飽滿的香菇正鉚足勁生長,村民有的裝卸菌棒,有的監測室溫,有的清理廢棄菌棒,忙得不亦樂乎。
“有了海北軍分區的幫扶,村民們的幸福生活更有盼頭了!”香卡村黨支部書記馬有財介紹,自2022年“軍民共建產業園”建成以來,村里通過規模化種植香菇,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帶動村民就業增收。目前,園內共有香菇大棚25個,新上菌棒37萬棒,預計第一次采摘即可采收香菇1萬余公斤,為村集體增收5萬余元。
香卡村是漢、回、藏、土、蒙古等民族聚居的行政村,位于東川鎮東部,經濟發展以農業為主,村集體經濟較為薄弱。海北軍分區領導介紹,2017年,軍分區與香卡村結成幫扶對子,如何盡快增加村集體收入,形成有穩定收益的產業,成為擺在軍分區一班人面前的課題。
幫扶伊始,軍分區嘗試幫助村民發展養殖,一段時間下來,他們發現,養殖雖然能幫助村民取得一定收益,但覆蓋面窄,難以形成規模效應。為找到帶動村民普遍增收的新路徑,軍分區參加縣、鎮、村三級會議和村民代表大會,聽取意見、反復研究后認為,發展香菇種植既符合香卡村實際,也符合縣委、縣政府提倡大力發展食用菌特色產業的導向。
“香菇最早發源于江浙一帶,但由于全球氣候變暖,香菇難以在超過28攝氏度會議室出租的環境中生長,種植產能正向內陸轉移。香卡村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很適合種植香菇,且產出的香菇營養成分更高。”“軍民共建產業園”技術員劉選珠告訴筆者。
目標確定后,思路便清晰起來。2會議室出租021年年底,軍分區首次投入資金用于香卡村“軍民共建產業園”啟動和建設,2022年5月開始試運行。產九宮格業園由香卡村經濟合作社經營,權屬香卡村村民委員會,采取產供銷一體化經營模式,初步建成4座標準化種植大棚,種植面積約1260平方米,新建晾曬場800平方米,改建冷儲庫1座,購置自動菌棒注水機5套、烘干機1臺。
“運營初期,由于合作社社員種植技術及管理經驗不足,為提高香菇品質、產量及效益,我們采取‘村集體+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4座大棚購置香菇菌棒7萬棒,交由農業種植企業統一管理,村民可通過務工的形式到產業園學習技術,待技術成熟后,再由本村村集體進行香菇規模化種植。”馬有財說。
經過初步探索,“軍民共建產業園”依托聯農帶農機制,幫助不少村民通過香菇產業實現就業增收。“自從產業園建立,我就在這里務工,每年能賺2萬多元,離家近,可以照顧老人和孩子。”村民張春花說,多虧了黨的惠民政策和解放軍的幫扶,讓她不僅有了工作,還學到了香菇種植技術。
2023年,為進一步做大做強香卡村香菇種植產業,省軍區、軍分區主要領導先后16次進行考察調研,并召開產業發展座談會,最終決定再次投入資金,幫助香卡村在門源回族自治縣泉口鎮旱臺村建設“軍民共建產業園”分園。
“軍民共建產業園”分園采用“借雞生蛋”模時租空間式,依托旱臺村現有資源,租賃大棚15座,種植香菇12000平方米,實現香菇產業規模化。
“小樹屋菌棒一定要輕拿輕放,不要碰掉菌絲,否則會影響香菇生長,棚內溫度要隨時監控……”在“軍民共建產業園”分園,筆者見到村民口中的種香菇“能手”阿央金,他一邊小心翼翼將成熟的香菇摘下,一邊向同伴講解采菇技巧。
“不久前,軍分區聯系香菇企業技術人員為我們進行培訓。我以前靠有限的經驗種香菇,培訓后才知道,要種植出高品質的香菇個人空間,需要科學養護,要學的知識太多了。”阿央金說。
當前,香卡村的香菇由于品質好、營養價值高,很受消費者歡迎。“軍民共建產業園”分園負責人李文軍告訴筆者,他們敢放開手腳干講座,離不開軍分區為香菇銷售提供的兜底保障。“軍分區不僅大力開展‘消費幫扶助農富農’活動,發動官兵及軍屬積極購買,還將香菇納入物資采購清單。”李文軍說。
如今,“軍民共建產業園”雙園聯動,香菇產業年產值達到70多萬元,帶動30多戶村民致富增收。“接下來,我們將繼續做好幫扶工作,不斷發展壯大香菇特色產業,延長香菇產業鏈條,擴大香菇產品市場,做好‘高原香卡香菇’品牌時租空間,讓村民們的腰包越來越鼓。”軍分區領導說。(劉彥龍 文磊 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