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
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唯有文化自信自強,才能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注入強大精神力量。
“不斷發展具有強大思想引領力、精神凝聚力、價值感召力、國際影響力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不斷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文化根基。”主持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
一年來,在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宣傳思想文化戰線著眼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戰略高度,牢牢把握新時代的文化使命,賡續中華文脈、推動文化繁榮,發展壯大主流價值、主流輿論、主流文化,推動宣傳思想文化事業開辟新局面、展現新氣象。
加強理論建設 夯實思想基礎
2024年11月29日,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上傳達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
“要堅持守正創新,聚焦學習宣傳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著力深化體系化、學理化研究闡釋,著力增強學習宣傳的針對性、實效性,推動黨的創新理論更加深入人心。”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不僅為工程深入實施提供了重要遵循,也為加強黨的思想理論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
聚焦聚力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的首要政治任務,宣傳思想文化戰線堅持不懈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研究宣傳,不斷走深走實。
深化理論研究,推進體系化、學理化建設,是加強黨的理論武裝的基本前提。
走進北京圖書大廈,一樓大廳內,讀者手捧不久前出版的《習近平文化思想學習綱要》,駐足翻閱。
這本近7萬字的權威輔導讀物,全面反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文化領域的原創性貢獻。習近平文化思想蘊含的科學真理價值、強大精神力量、博大文化情懷、鮮明實踐品格躍然紙上。
深入研究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闡明其中蘊含的道理、學理、哲理,推出高質量的研究成果,宣傳思想文化戰線重任在肩。
一年來,習近平同志《論教育》《論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習近平關于全面加強黨的紀律建設論述摘編》等著作出版發行,理論研究佳作頻現……
一系列理論成果從不同視野、不同維度,拓展了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體系化、學理化研究闡釋,為深化黨的創新理論武裝提供了重要支撐。
既在學理化闡釋上深耕,又在大眾化宣講上著力,把鮮活的思想講鮮活。
一支立麥、一名理論講解員。在浙江杭州“‘青’你來說·理論開放麥基層理論研講”活動現場,青年們圍繞“黨的創新理論我來講”主題,開麥暢言,氣氛格外熱烈。
“開放麥”形式是2024年浙江理論宣講省級層面的新探索,通過將年輕人喜愛的脫口秀形式運用到理論傳播中,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用接地氣、有生氣、富有吸引力感染力的大眾話語,才能架起科學理論通向群眾的橋梁。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那樣,黨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是十分生動的,我們的學習也應該是生動的。
一年來,以百姓視角、百姓語言、百姓情懷推動理論與大眾“零距離”“面對面”,宣傳思想文化戰線推動黨的創新理論來到群眾身邊,走進百姓心田。
中央主要媒體創新打造“微鏡頭”“第一觀察·現場”等融媒體產品,策劃《平“語”近人——習近平喜歡的典故》(第三季)等電視節目,通過大小屏幕,理論普及的半徑持續拓展。
“學習強國”學習平臺不斷擴大理論陣地空間,助力“全員參與、全民學習”;“院壩小講堂”“社區微課堂”深入鄉村街道傳唱“新思想”,理論學習載體日漸豐富、形式不斷創新。
思想光芒照亮前路,理論學習直達心間。
當黨員干部更加自覺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當大思政課上“青年講給青年聽”,當理論學習輔導讀物上榜暢銷書榜單,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便已然成為人民所喜愛、所認同、所擁有的理論。
團結穩定鼓勁 凝聚精神力量
民族復興離不開價值引領,漫漫征途尤需精神支撐。
“不斷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發展壯大主流價值、主流輿論、主流文化。”習近平總書記為宣傳思想文化戰線指明方向。
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一年來,宣傳思想文化戰線唱響主旋律,弘揚正能量,激勵全黨全國人民士氣鼓舞起來、精神振奮起來,朝著黨中央確定的宏偉目標團結一心向前進。
這是愈加充盈的愛國深情——
2024年9月29日,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燈光璀璨。伴隨著《向祖國英雄致敬》雄壯激昂的旋律,習近平總書記親自為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頒授勛章獎章。
一枚枚勛章獎章,銘記著不可磨滅的功勛。通過媒體和網絡,英雄們的事跡傳遍大江南北,激發起億萬人民的愛國熱情和對偉大事業的壯志豪情。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核心。
“讓愛國主義成為每一個中國人的堅定信念和精神依靠”——習近平總書記的教導,道出中華兒女心之所系、情之所歸。
2024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以重要節點為契機,宣傳思想文化戰線高擎愛國主義偉大旗幟,唱響禮贊新中國、奮進新征程的昂揚主旋律:
一方方舞臺上,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音樂會的動人旋律喚起聽眾對不平凡歷程的真切記憶,慶祝新中國成立75周年優秀曲藝節目展演在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中展現時代風貌;
熒屏銀幕里,“與時代同行 與人民同心”電視劇展播匯聚《走向大西南》《山花爛漫時》等優秀作品,電影《志愿軍:存亡之戰》《解密》重溫崢嶸歲月、延傳紅色血脈;
2024年10月7日,在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一家影城,觀眾從電影海報前走過。新華社發(張春雷攝)
展廳展館內,“風展紅旗如畫——館藏紅色經典文物展”“‘國社之鏡·世紀光影’新聞攝影展”等激發觀眾心底最深層、最持久的愛國情感;
……小班教學
2024年9月26日,觀眾在北京參觀“國社之鏡·世紀光影”新華社新聞攝影展。新華社記者 杜瀟逸 攝
宣傳思想文化戰線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傾情講述中華民族的千年巨變、揭示百年中國的人間正道,愛國主義熱情在億萬中華兒女心中澎湃。
這是愈加磅礴的改革之力——
“如何吸引外來人才,留住本地人才,讓更多優秀年輕人返鄉創業?”云南省澄江市右所鎮黨委書記劉云彬問得懇切。
從全會《決定》中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談起,中央宣講團成員就如何在引人、育人、留人、用人各環節持續發力等方面予以解答,現場互動頻頻、掌聲陣陣。
這是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中央宣講團成員深入云南村鎮宣講時的一幕。
自2024年小樹屋7月下旬以來,中宣部會同有關部門組成中央宣講團,一個多月時間在全國各地共作報告52場,舉辦各種形式的互動交流活動57場,直接聽眾近98萬人,通過電視直播、網絡轉播等渠道收聽收看人數達2000多萬。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擘畫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藍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廣泛凝聚共識、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對順利推進改革十分重要。”
加強面向基層和群眾的宣傳、解讀,及時解疑釋惑,回應社會關切,有助于筑牢全黨全社會共抓改革的思想基礎、群眾基礎。
新聞媒體開設“錨定現代化 改革再深化”等欄目、推出《改革開放新篇章》特別報道,廣大記者編輯記錄下改革一線的火熱實踐;
出版界推出《創新高地:深圳創新啟示錄》《海南自由貿易港熱點釋讀》等精品書籍,展現改革高地的建設成果,提煉彌足珍貴的經驗啟示……
通過深入宣介全會精神、持續報道改革舉措、充分講好改革故事,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改革共識充分凝聚,智慧力量不斷匯集。
既要為改革鼓與呼,又要全面落實好全會對文化領域提出的改革任務。
宣傳思想文化戰線緊緊圍繞完善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制、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等方面,加強研究謀劃、制定具體方案,推動文化體制機制改革蹄疾步穩、縱深推進。
這是愈加堅定的發展信心——
2024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一步經濟工作。習近平總書記主持會議。
會議召開后,宣傳思想文化戰線特別是新聞媒體全方位深入解讀會議精神,深刻闡釋會議各項決策部署,增強砥礪前行的信心,激發干事創業的熱情。
“只要信心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在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了“信心”二字。
一年來,宣傳思想文化戰線不斷加強經濟宣傳和輿論引導,合力唱響“強信心”主旋律。
聚焦思想引導,中央媒體刊發一批理論闡釋文章和生動實踐案例,深入闡釋習近平經濟思想的科學體系、形成脈絡和世界意義,闡釋發展新質生產力、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等重大決策部署。
做好政策解讀,國新辦新聞發布會邀請經濟領域權威部門解讀一攬子增量政策、各媒體圍繞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等政策推出系列報道,講清楚一系列政策組合拳“解決什么問題”“怎么解決問題”“解決問題的意義”,切實增強社會公眾對政策的理解度、認同度。
解析經濟形勢,系列深度觀察稿件結合季度、月度經濟數據發布進行辯證理性分析,講清講透經濟運行穩中有進、指標明顯回升的積極態勢和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穩定經濟發展長期向好預期。
展現發展成就,記者編輯圍繞“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推進綠色低碳發展”“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等主題,積極參與“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主題采訪活動,充分挖掘報道各地典型案例和經驗做法。各媒體還以第七屆進博會等展會為觀察窗口,透視中國各領域高質量發展成就。
2024年11月8日,媒體記者在第七屆進博會新聞中心工作。新華社發(常能嘉 攝)
宣傳思想文化戰線既從宏觀層面講好經濟發展之“勢”,也從中觀層面把握市場變化之“態”,又從微觀層面展現萬家燈火之“實”,生動反映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和巨大潛能,推動社會教學預期不斷改善、信心不斷增強。
這是愈加激昂的時代強音——
通過AI技術讓老照片“動”起來,采用聲紋克隆、智能翻譯、唇形同步等技術一鍵翻譯制作十余種外語視頻……
用互聯網思維主導資源配置,這是主流媒體在信息化條件下提升新聞輿論引導力、推進系統性變革的必然要求。
輿論是影響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好的輿論可以成為發展的“推進器”、民意的“晴雨表”、社會的“黏合劑”、道德的“風向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在哪兒,宣傳思想工作的重點就在哪兒。
當前,我國網民規模近11億人,形成了全球最為龐大、生機勃勃的數字社會。誰掌握了互聯網,誰就把握住了時代主動權。
舉辦2024年中國網絡文明大會、2024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清朗”系列專項行動整治“自媒體”無底線博流量、網絡直播領域虛假和低俗亂象……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日益壯大,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不斷形成。
這是2024年11月20日拍攝的2024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開幕式。新華社記者 黃宗治 攝
牢牢把握輿論主導權,推動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變成事業發展的最大增量,億萬網民共同的精神家園中,“大流量”持續澎湃“正能量”。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宣傳思想文化戰線弘揚主流價值、踐行為民初心。
公示第九屆全國道德模范候選人,發布“時代楷模”“中國好人”“最美人物”“新時代好少年”,改進創新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園創建,榜樣的示范作用愈發顯著;
電影人關注時代、貼近現實、創新技術和表現方式,推出題材多元、類型豐富的作品,滿足觀眾多樣化觀影需求,開展2024年全國電影惠民消費季惠及全國觀眾;
開設“重溫經典”電視頻道,“一個遙控器看電視”、專項治理酒店電視操作復雜等舉措解決“看電視難”,廣播電視領域不斷提升用戶體驗感和滿意度……
一項項具體舉措扎實有力,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進一步增強,主旋律更加昂揚。
厚植文化自信 時租場地激揚創新活力
2024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陜西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考察。佇立于鎮院之寶何尊前,總書記久久凝思,溯古言今:
“中華文明五千年,還要進一步挖掘,深入研究、闡釋它的內涵和精神,宣傳好其中蘊含的偉大智慧,從而讓大家更加尊崇熱愛,增強對中華文明的自豪感”。
2024年5月9日,游客在陜西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參觀西周文物何尊。新華社記者 邵瑞 攝
泱泱中華,歷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這是我們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一年來,宣傳思想文化戰線厚植文化自信,不斷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中華文化“一池春水”生氣盎然,神州大地升騰起“郁郁乎文哉”的盛大氣象。
留住根脈,守護精神家園——
北京中軸線,“文化之脊”歷久彌新。這條始建于13世紀、縱貫北京老城南北的世界最長城市軸線,彰顯著中國傳統都城規劃理論和“中”“和”哲學思想,成為體現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標識。
2024年7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6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決議,將“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要以此次申遺成功為契機,進一步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的整體性、系統性保護,切實提高遺產保護能力和水平,守護好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和自然珍寶。”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新的要求。
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蘊藏著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卓越智慧和共同記憶。
拼版照片:上圖為安徽淮南武王墩主墓室出土的部分漆器(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圖);下圖為2024年4月16日拍攝的安徽淮南武王墩一號大墓發掘現場(新華社記者李賀攝)。新華社發
保護好、傳承好文化遺產,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應有之義,也是我們的歷史責任和文化使命。
一年來,我國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實踐別開生面,中華文明生生不息。
“春節”申遺成功、“羌年”等3個遺產項目轉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非遺”系統性保護廣受認可;豐邢叔簋等文物回歸,武王墩墓等“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取得新進展,古老文明的面貌更加清晰;開展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修訂文物保護法,文化遺產保護安全屏障不斷筑牢。
2024年2月10日,浙江省諸暨市安華鎮礦亭村村民進行舞龍表演,慶祝春節。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守護根脈、傳承文明,弦歌不輟、薪火相傳。
一系列重大舉措彰顯宣傳思想文化戰線對文脈的珍視與對未來的遠見,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
活化利用,引領創新發展——
“買到了,真的太好看啦!”國家博物館內,捧著兩枚剛買到的“鳳冠冰箱貼”,觀眾小袁難掩興奮之情。
這款文創產品以國博館藏文物“明孝端皇后九龍九鳳冠”為設計原型,一經推出便迅速成為現象級“爆款”,引得眾多游客競相收集。
2024年12月3日,觀眾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排隊購買鳳冠冰箱貼。新華社記者 金良快 攝
古老文脈綿延不絕,也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更好適應時代發展和人民需求。
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正以更鮮活的方式走進生活,受到越來越多年輕人追捧。
新聞戰線深入開展“文化中國行”主題宣傳,策劃推出“行走美麗中國”“人間好時節”“新文化‘興’青年”“非遺有新人”“長江之歌”“傳統村落人文影像志”“中華文化圈粉記”“假期看展攻略”“國寶畫重點”“丹青中華”等一大批有新意、有美感、強互動的融合報道,240多個話題登上微博熱搜榜單,閱讀量超117億,生動展示新時代新征程的文化成就和文化氣象,進一步激發了全社會的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新編越劇《新龍門客棧》持續火熱,觀眾直呼“又美又‘颯’”;河南安陽殷墟博物館運用數字技術,調動游客多維感官實現沉浸式體驗;沉浸式家庭音樂劇《甪端》駐演版讓故宮文物活起來……
這是2024年7月16日在景山上拍攝的北京故宮。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 攝
今日之中國,“文博熱”火爆、“文創風”勁吹,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創新創造彰顯出旺盛的生命力、創造力、影響力。
文旅融合,貫通傳統現代——
“讓旅游業更好服務美好生活、促進經濟發展、構筑精神家園、展示中國形象、增進文明互鑒。”
2024年5月17日,全國旅游發展大會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對旅游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擘畫“詩和遠方”美好圖景。
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一年來,“詩和遠方”鋪展開動人新畫卷。
初夏午后,阿爾泰山蒼翠欲滴,新疆哈巴河縣齊巴爾鎮吉林新村人頭攢動,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打卡”熱播劇《我的阿勒泰》拍攝地,一部劇帶火了一座城。
2024年6月4日,游客在新疆阿勒泰地區哈巴河縣的草原上騎馬游玩。 新華社記者 阿曼 攝
在敦煌,萬人星空演唱會“點亮”月牙泉夜景,如夢似幻;在西安大唐不夜城,“古畫”中的“仕女”翩翩起舞,游客感嘆“步入歷史”……
把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融入旅游經濟發展之中,旅游已成為宣傳燦爛文明和現代化建設成就的重要窗口。
2024年2月26日,參觀者在河南安陽殷墟博物館新館內觀看展出的刻辭卜甲。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數據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國內出游人次42.37億,同比增長15.3%;2024年1月至11月,2921.8萬人次外國人來華,“China Travel”風靡世界。
宣傳思想文化戰線推動文化“出新”和旅游“出圈”雙向奔赴,廣大人民群眾在游賞大好河山中,品味厚重文明,享受多彩生活。
展現中國形象 推動文明對話
赤金走龍活靈活現、三彩騎駝奏樂俑惟妙惟肖、嵌松石立鳳金飾件工藝精湛……
步入法國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地下一層展廳,“中國·唐——一個多元開放的朝代(7至10世紀)”展覽上一件件充滿東方古韻的展品,令海外觀眾贊嘆“美妙又壯觀”。
2024年11月18日,在位于法國巴黎的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一名觀眾參觀“中國·唐——一個多元開放的朝代(7至10世紀)”展覽。新華社記者 高靜 攝
展覽開幕之際,中法兩國元首分別題寫了序言。習近平總書記在序言中深刻指出,“我們要從歷史文化中探尋啟迪,深化人文領域交流互鑒和文化遺產保護合作,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展現出中國共產黨人開放包容的胸襟格局,詮釋了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
始終秉持這一文明觀,宣傳思想文化戰線不斷推動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
以文相交,中華文化閃耀世界舞臺——
“我聽說中國電視劇《山海情》近期在科摩羅熱播。”2024年9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會見科摩羅總統阿扎利時欣然說道。
跨越山海的共鳴,源于對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有溫度的中國故事正與世界“共情共振”。
全球玩家沉浸在《黑神話:悟空》的游戲世界,神話典故、傳統民樂等文化元素也吸引著國際社會的目光;中國文學作品入藏大英圖書館,別具一格的東方文化在海外持續“圈粉”……一年來,更多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優秀文化不斷走向世界,也讓中國形象更加親和、愈發生動。
2024年8月22日,人們在德國2024年科隆國際游戲展《黑神話:悟空》拍照區拍照。新華社記者 張帆 攝
增進了解,中國智慧激蕩世界——
“讀懂中國,需要讀懂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2024年12月3日,2024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在廣州舉行。在賀信中,習近平總書記點明“讀懂中國”的重要密碼。
今日之中國,不僅是中國之中國,而且是亞洲之中國、世界之中國。
中華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不僅是中國人思想和精神的內核,對解決人類問題也有重要價值。
一年來,宣傳思想文化戰線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貢獻世界。
全球文明倡議受到廣泛歡迎,外國政要表示“這是推動世界實現和平之道”;多語種版《習近平談治國理政》深受好評,外賓坦言進一步加深了對中國之路、中國之治、中國之理的理解;“理解中國道路”叢書英文版等發布,外商感慨“用圖書詮釋中國智慧,讓世界充滿期待”。
把繼承中國傳統又弘揚時代精九宮格神、扎根本土實際又順應世界潮流的中國理念傳播出去,國際社會對“世界之中國”形成愈發深刻的理念認同、情感認同。
開放包容,美美與共匯聚文明之光——
2024年11月7日,北京雁棲湖國際會展中心迎來八方賓客,首屆世界古典學大會在這里拉開帷幕。
2024年11月7日,首屆世界古典學大會開幕式在北京雁棲湖國際會展中心舉行。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
來自30多個國家的400多位專家學者在研討中回溯思想之源、總結歷史智慧、發掘文明傳統,從古典文明中汲取營養,共尋現代問題的解決之道。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
一年來,中國以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壘,以兼收并蓄的態度汲取其他文明的養分,促進各國文明求同存異、取長補短。
以媒為介、以誠相交,全球主流媒體負責人齊聚第六屆世界媒體峰會,共商如何講好世界現代化建設故事,推動全球共同發展;
以詩會友、共話未來,來自金磚國家的詩人來到國際青春詩會,以文學為紐帶,共同探索靈魂深處,關懷人類命運;
以樂傳情、以藝通心,法國愛麗舍宮里彈起中國民歌《茉莉花》、中國國家大劇院里奏響意大利名曲《今夜無人入睡》,東西方音樂家奏響經典之聲,不同文明的記憶彼此交融;
……
中華文明與其他文明相互遇見、相互成就,寫下和合共小樹屋生的燦爛篇章。
2025年的大幕徐徐拉開。歲序更替,始終不變的是奮進者的身姿;華章日新,始終清晰的是前行者的腳步。
時租會議在習近平文化思想科學指引下,把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引向深入,宣傳思想文化戰線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滿懷豪情踏上新的征程。
文字記者:林暉、王子銘、高蕾、王明玉、胡夢雪
海報設計:謝悅
統籌:賈真、周文林、李安、周佳誼、周詠緡、邱世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