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金羊网记者 甘韵仪
12月2日,“梅品莲韵”旗袍文化校园展在广州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开幕,展览展出了晚清、民国100件(套)旗袍,以及与旗袍相关的配饰、老照片、手包、月份牌……这些经历了岁月的老物件,展现了当时女性的优雅和知性,每一件旗袍的材质、款式、工艺均有其独特之处,这也侧面展示了中国服饰的演变史。
据展览策展人、古董旗袍收藏家张双莲介绍,旗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旗袍背后的文化,此次展览同时开启“全国百场旗袍文化公益展”活动,本着弘扬传统文化的初心,她们将在全国范围内推进旗袍文化的公益展览。
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研究员陈训勇表示,传统文化需要我们继承下去,平凡中孕育着力量,衷心祝福展览的成功开幕。
展览一直持续多12月12日,对外开放。
100件藏品集中展出
“梅品连韵”旗袍文化校园展主办方是有着数十年旗袍收藏经验的张双莲,她与旗袍的结缘与父亲有直接的关系。“父亲在工作之余非常喜欢收藏,我从小就看着他乐此不彼地收藏,而旗袍也是他收藏的重要部分。”张双莲告诉记者,父亲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也让她从小就感受到传统文化之美,继而慢慢也喜欢上了旗袍收藏,至今收藏已经超过200件旗袍,可谓古董旗袍收藏大户。
记者了解到,展览共有100件(套)藏品,包括从上世纪20-40年代的旗袍,以及相关的配饰、老照片、手包、月份牌等等。为了顺应观众“观展打卡”的需求,现场还特意布置了“与民国旗袍美女合照”的打卡座位,观众可以和民国的旗袍美女来一场跨越时空的合影。
据了解,因为旗袍面料的特殊性,旗袍不易保存,因而古董旗袍收藏一直是小众收藏,目前国内尚未有专门的旗袍博物馆,这个展览也是少有的旗袍品类较为齐全的展览。张双莲告诉记者“咳咳,沒什麼。”裴毅驚醒,滿臉通紅,黑黝黝的皮膚卻看不出來。,作为一名古董旗袍藏家,更多的是对传统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此次展览将是百场旗袍公益展的首展,接下来,她将根据展览场馆的具体条件,分门别类展出所有的藏品,未来,我们可能会在博物馆、美术馆、大学校园、甚至在社区看到这些散发着历史时代气息,却仍不失优雅的古董旗袍。
张双莲还透露,她正在筹办旗袍私人博物馆,这个位于山东青岛的博物馆将于明年开馆,届时,观众便可以近距离欣赏到这些精致的古董旗袍。
为了丰富旗袍文化传递的与女性有关的文化信息,展览还特意展出了一块乾隆元年(1736年)的《贞淑流馨》牌匾,这是由赐进士第特授广东嘉应州镇平县知县林黉为节妇谢门黄氏立,此匾距今283年,保存完整,残留的金箔依旧金灿灿。元、明两朝特别鼓励殉睡不著覺。烈,清代更重视寡妇守节抚养幼孤侍奉公婆,表彰节妇一直延续到民国初期。
旗袍上世纪20年代即受到欧美潮流影响
1925年,沈从文先生在《遥夜》里描写梦中佳偶时,这样写道:“她是如何的可爱!我虽不曾认识她的面孔便知道了。她是又标致,又温柔,又美丽……她必是穿着淡紫色的旗袍……”对于梦里的这位佳人,都要按心意为其着上一袭旗袍,足见旗袍女子在他心中的地位,也暗示着当时的审美趋势。
展厅中有一件海外回流的“1920s—绣花缎交领时装旗袍”,这是上世纪20年代的旗袍精品代表。此袍周身运用盘金绣、盘银绣、五彩平绣、辑线绣、对花绣等多种传统刺绣工艺,刺绣出海水疆牙、仙鹤、蝙蝠、蝴蝶、老鹰等纹饰,这件精工刺绣古董旗袍虽本色已被其他颜色說道。晕染,但依然不影响其整体价值。展览讲解员、近现代历史实物收藏家黄永亮介绍,据其查阅资料发现,这件旗袍采用的是宫廷服饰的工艺,作为一件定制旗袍,她同时还有纪念意义,曾有行内专家将此袍定为“1920年代某爱国华侨女性订制着用”。“这种具有特殊意义的定制旗袍,基本只有一件,虽然面料因为保存的原因有颜色晕染,但款式放在今天,依然非常时髦。”黄永亮表示。
据了解,上世纪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视上衣下裙装为时髦而纷纷效仿。上衣多为腰身窄小的大襟衫,摆长不过臀,袖短露肘或露呈喇吼形,袖口一般为7寸,称之为倒大袖,衣摆多为弧形,略有纹饰。裙为套穿式,初尚黑色长裙,长及脚踝后渐至小腿上部。
当时的上海是当时公认的服饰时尚中心,其盛势远远领先于全国各地并左右着中国服饰时尚的变化。上海旗袍时尚的最初,是以无袖的长马甲形式出现的,短袄外面的长马甲代替了长裙。据1926年的申报记载,长马甲同短袄合并后,就有了民国新旗袍最初的款式。上世纪20年代末旗袍开始收腰,受欧美短裙流行潮流的影响,摆线提高至膝下,装饰性质的镶滚趋于简洁,甚至完全取消,色调也力求淡雅和谐,总体上显得十分筒洁方便。
她忽然深吸一口氣,翻身坐起,拉開窗簾,大聲問道:“外面有人嗎?”
阴丹士林旗袍曾是民国知识分子首选
张爱玲曾说,旗袍是女人一生中最该收藏的两样东西之一,而民国的旗袍可谓最有代表性。进入1930年代后,旗袍可称得上是盛行一时了,这时的旗袍造型完美成熟,堪称经典之作。
上世纪30年代旗袍的款式有两大特点:一是中西合”,二是变化多端。中西合壁的旗袍被称为女装七大派中的“别裁派”。
别裁派将旗袍与西式服装结合起来,或是局部西化,或是在旗袍外配搭西式外套。旗袍的裁剪首先跟随西方潮流而更为合身了。除两边开衩外,前后也可开衩,并出现了左右开襟的双襟旗袍。到了上世纪30年代末,又出现了一种想到這裡,想到自己的母親,他頓時鬆了口氣。“改良旗袍”,就是将旗袍旧有不合理的结构改掉,使袍身更为适体和实用。改良旗袍从裁法到结构都更加西化,采用了胸省和腰省,打破了旗袍无省的格局。同时第一次出现肩缝和装袖,使肩部和腋下都变得合体了。还有的甚至在肩部衬以垫肩,谓之“美人肩”。改良旗袍的出现奠定了现代旗袍的结构,全世界家喻户晓的旗袍,被称作chinese dress的旗袍,实际上指的正是上世纪30年代的旗袍。
在展厅的显眼位置,一件旗袍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散发着亮丽素雅的青蓝色,这就是上世纪30年代流行的“一字扣混边高领全内衬阴丹士林布旗袍”,这是一种新兴染料染色的布料,用阴丹士林染料染制的布匹,颜色鲜艳,抗日晒和洗涤。这类布匹自民国早期开始在中国行销,其中蓝布最为畅销,阴丹士林旗袍也成为当时女知识分子的首选。著名作家汪曾祺曾在缅怀当年西南联大学生时代时就曾说:“那时联大女生在阴丹士林旗袍外面罩一件红色毛衣成了一种风气,穿蓝毛衣、黄毛衣的极少……”
上世纪40年代是旗袍走向经典的过程,这也是其黄金时代在时间上的延续。出于经济、便于活动等实用的功能考虑,上世纪40年代初的旗袍不复三十年代衣边扫地的奢靡之风,长度缩短至小腿中部,高时到膝盖处。炎夏季节多倾向于取消袖子,领高降低,省去了种种繁琐的装饰。使其更为简便,适体,从而形成了这一时期旗袍独特的风格。